藩国散文读书笔记四则散文
——读《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中期,发蒙更是晚,对八十年代的记忆全无,所得的印象也基本都是来自祖、父辈的口述和书本。无论是口述还是书本,大多的怀念的,怀想的。
后来知道,作为“一个把‘人’字大写的时代”,值得我们追忆和回望。这是看完《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时有感而发的。一个让一代人集体想家的年代,一个后来者集体羡慕的年代,它的魅力何在?看完这本书,大概会明白,会有所悟。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分为《八十年代大盘点》《八十年代新一辈》《新启蒙》、《像风一样自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八十年代与80后》等七部分,通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还原八十年代;让经历过的人读时重新再走一回那个年代,一路满是酸甜苦辣的回忆;让没有无缘经历过的人,通过文字、画面,来感触、经历。
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北岛说,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青春已逝,当年高声喊过的诸如“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口号,现在听起来,还仿佛就在昨天,只是二三十年过去了。和当年相比,物非人更非。
当那么多八十年代特有的记忆词汇从书中涌出:下海、计划生育、出国、港台歌曲、蛤蟆镜、《上海滩》、《大众电影》、《大侠霍元甲》、萨特、摇滚……,当年亲身经历、见证过的一代人,回顾往事是否会泪流满面?书中《八十年代大盘点》一辑里,专门有一篇《八十年代辞典》,细数其中许多已经永久走进了历史,还有许多正在创造历史。
书中除了事件回顾,还有大量的人物访谈,采访的人物也涉及各行各业,他们大多是八十年代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辉煌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人,从“魂断八十年代,异化九十年代,失落于新世纪”里走过来,突然发现有一天乡村正在日渐消失,我们找不到回来的路,我们没有了故乡,“我们也离开了精神上的故乡,离开了八十年代这一作为出发点的故乡”。正如胡赳赳撰文所写:我从八十年代走来,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我的身上流着八十年代的血液,我的魂魄系于八十年代……离开八十年代的故乡,我们开始流浪,可我们累了,知道哪里是方向,却总是隔着透明的窗。
胡赳赳的这段话,可能是整整一代人的心声。在偏离故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知是否会有回来的一天。寻找回到故乡的方向,可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许多人已经在行动。即如《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不只是简单的怀旧,也仅仅只是一本回忆录,更多的应该是反思,是已经敲响的警钟。
二、泥土就在身旁
——读《大地上的事情》
对门户站的外链权重算法调整大约十多年前,从一本流行的散文选本上第一次读到苇岸的长篇散文《大地上的事情》节选,就被震动了。那些年还没读过《瓦尔登湖》,对海子也只知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知这些文章和梭罗和海子有关。
如果翻找那两年的读书摘抄本,会发现大量关于苇岸文章的摘抄。而当年苇岸也是喜欢做摘抄的。在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读《瓦尔登湖》至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六日止的时间里,他做的摘记有近万字。这本影响他终身的书,就是海子在一九八六年冬天推荐给苇岸的。而海子在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卧轨自杀时,身边就有他曾经给好友推荐的《瓦尔登湖》。
苇岸对梭罗的理解和感情不比海子差,这些都被他写进了散文《我与梭罗》里。因为梭罗这种“像土地一样朴素开放的文字方式”很快就吸引住了年轻的苇岸,并继而结束了他持续七八年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方向。苇岸放弃诗歌写作,转向散文创作了,写的第一篇散文就是《去看白桦林》,写于一九八八年四月,距离初次读梭罗,时间过去了近两年。在谈到写作的转变时,苇岸认为,与其说是作家选择了文体,不如说是文体选择了作家。
《我与梭罗》、《去看白桦林》都收在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里。距离我上次读,也过去了十多年。那年零散地看过几则《大地上的事情》后,就设法找更多的苇岸作品看,所得往往有限,只有《我的邻居胡蜂》、《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等几篇,那时还不知道,二十四节气还没写完,苇岸就去世了。这次看新版《大地上的事情》散文集,附录有作者的几句话,苇岸说他最遗憾的就是没能写完悉心准备了一年的《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
从这本书里,这回不仅看到了以前看过二十四节气中完成的部分,更看到了未完成的大半,以草稿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同时还配带着苇岸准备写这些文章时每个节气同一时刻在同一地点拍摄的照片。我不知道这些照片是不是首次呈现,苇岸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惜乎英年早逝,多年后再看他留下的草稿,读时满眼心酸。
苇岸去世已经十五年了。在世的数年前,他就曾预感到他不是一个适宜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终于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夕离开了。走时尚未度过半生,许多想写的作品也都没有如愿以偿地写出来。但,苇岸的价值,将会越来越被发现。
有时候忍不住想,苇岸若继续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估计早已绝望。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自然主义作品越来越受到关注,出版界也出版了不少国内外此类作品,但苇岸依旧常常被人提及,除了他的朋友,还有更多的读者。前一段时间读陈冠学先生作品时,还想到苇岸和他的作品,当时手头无书,便通过PDF电子书重温了诸多篇章。
书中收录了不少苇岸的日记,让我们对这个自然之子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我读来,这些日记都是他散文的底稿,苇岸还没来得及整理成文。
苇岸生活在离泥土最近的地方,泥土就在他身旁。就像他在写梭罗时说的,梭罗的本质主要的还不在其对“返归自然”的倡导,而在其对“人的完整性”的崇尚。在这里,苇岸和梭罗相遇了。
三、乡村是我们的老家
——读陈满意散文集《喜鹊是村庄的标点》
那天在本地听一个有关散文诗的座谈会,一位文学博士就谈到,在海子之后,谈论故乡、谈论村庄都……。后面的我没听着,正好响了,不得不接,就去接。回到座谈会现场,我坐在下面接着看陈满意的《喜鹊是村庄的标点》,也没想着去探听那位文学博士的论点。
其实,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从陈满意的文章里,已经开始意识到,作为我们这些背井离乡者,乡村都是我们的老家。无论安徽的芒砀山之于现在生活在厦门的陈满意,还是安徽的桐城之于现在之于生活在新疆伊犁的我。
乡村这个老家,即便在现实中渐行渐远,逐渐城镇化;但在文字里,在梦里,在心底最深处,它还是童年的模样,也即便“童年的故乡,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就像作为村庄的标点,喜鹊已经越来越少,甚或已经绝迹。
于是,我们只能从文字去找寻。
于是,陈满意就用笔为交通工具回到他的故乡,书里的这么多篇章都是收获。
陈满意笔下的村庄是诗意的。这种诗意,和海子诗歌里作为意象的村庄大不相同。唢呐、纺车、蟋蟀、磨坊、老井、千层纳、煤油灯、补锅匠等消失的人事,陈满意写来饱含怀念、悼念之情。
怀念、悼念之外,我更读出了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厚重乡村和苦难乡亲的敬畏。这是诗意之外更让人动容的。由敬畏而产生的悲悯,由悲悯继而反思,陈满意行走其中,不是高高在上的,他躬耕到泥土深处,以双手从村庄的土地上刨出一抷抷热土,放入行囊远走他乡。即使走得再远,在我读来,陈满意都已经完成了从游子到还乡的转变。
当然,陈满意的还乡,不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也就不会有“儿童相见不相识”,他依旧是村庄的孩子,可以“睡在故乡的月光下”,河流虽已干涸,但河畔还有他的脚印。陈满意是幸运的,回乡之路虽艰辛,他都以文字来建构了快速通道,可以直接抵达母亲的灶台、父亲的犁铧。
就算是生养自己的村庄,陈满意每年回去,渐渐不懂的地方也多了起来。他不懂为什么村里的人会越来越少;不懂被乡亲们赖以生存的麦地会越来越少;年味也在慢慢变淡;村里的月光还是,只是已经没有了草垛;有些田埂还在,已经没有了吆喝声……诸如此类,还有许多。
作为我们的老家,村庄已经越来越让人才能知道怎么玩。这样的游戏绝对不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然后《Mafia Wars》出现了。Zynga游戏与前辈有如下三个主要区别:1、对玩家初始体验的引导工作做得更好2、与早已存在的社交络相结合看不懂。作者都把他们写到了文章里,满是疑惑。即便如此,陈满意的这本书,还是写出了许多我想说而未能说出的心声。
四、守拙归园田,草木皆有情
——读陈冠学《田园之秋》
三年前,我从小城伊宁搬到了边境线上的农场居住。工作之余,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在宿舍四周均是大片的田野,冬天是茫茫白雪,春夏是莽莽浓绿,秋天又是汹涌的金黄。相熟之人,都说我在隐居。
但看过陈冠学先生的《田园之秋》后,我知道他们是戏言。离隐居,我还差得远。
《田园之秋》是台湾散文大家陈冠学隐居田园三十余年在耕读之余写下大量自然散文中的一部分,更准确地说是一本日记,标题也以日期命之,某年九月一日逐日记至十一月三十日,从初秋到仲秋,再到晚秋,陈先生都以冲淡的文字予以记录,每日一记,长则数千字,短则百余字,或长或短,秋日的田园牧歌就得以呈现。
这是作者文字的魅力。
我在看《田园之秋》时,常常忍不住要把它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以及程虹翻译的几本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经典丛书做比较,谁优谁劣明眼人自是一眼可以看出。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写下这些文章时的心态,就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作者的田园生活,用守拙归园田、草木皆有情形容再也妥帖不过。山川草木,接触的人畜,无不是极要好的朋友,赤牛哥、花猫、花狗以及众多花鸟虫鱼,写起来都饱含感情。在此,比起梭罗等人来,自是稍胜一筹。
田园生活,在作者看来,“说是忙碌倒是忙碌”,“说是闲逸也是闲逸”,躬耕劳作得以温饱后,少不得阅读、观察、思考,这都是生活的记录。观察的结果之一,就是作者记录下的许多声音。
作者写的许多种声音中,记雨声之美,虽只有二三十字,胜过千百言,读几遍都忍不住动容,才发现:哦,雨声原来如此美。他还将雨滴和读书连起来写,写得真美:一页书十数行的字,仿佛是一面檐溜十数行的水滴,越发觉得窗外窗里,浑然相应,滴了一整天的雨,翻了一整天的书。这样的文章,也只有在田园的陈冠学能写得出来。
此外,作者还记下了数种鸟鸣,他写猫头鹰鸣声,就从侧面写起,“听见猫头鹰的鸣声,照例看书时放不下书,洗涤时停了洗涤,躺着之时停了思维,一心只沉迷在它的声音说开出的深邃之境”。谁会想到,被我们憎恶的猫头鹰叫声,还有如此优美的时候。果真是世界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和耳朵。
草木有情人有义,帮作者捡拾番薯的孩子们,在小溪里争着饮上游的水时的情景,就让人想起饮水对清流的诗句。也是作者的田园生活的趣味所在。这样的趣味在放牛时也常有:成人放牛唯一的好处,就是牛吃草质,人闻草香;但牧童放牛就不一样了,“牧童与牛是田野间不可缺的风景”。
随着时代发展,大部分人都奔现代化而去过一种劳心不劳力的高压力生活,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走向田园,过一种“劳力而不劳心的安详生活”。这样的生活,是“明净的天,明净的地,明净的阳关,明净的芒花,明净的空气,明净的一身,明净的心”,简直就是天堂。
田园生活,夜晚最适合读书,作者也常常夜读。九月五日,他读完了一部书,“正好鸡啼头遍。在此起彼落的半夜鸡啼声中,我满足地熄了灯,也不看壁钟是几点几分”,夜读至黎明的经历我也常有,只是少了鸡啼声。
如果把此书,仅仅看作一本自然散文,那是低估了它的价值。在这些之外,更多的还有关于生活美学、哲学,人文情怀在文字之中。
《田园之秋》这样的书,适合每日读几篇文章、赏几幅画,尤其睡前在如豆青灯下,“借着灯光给撑开了一角夜色,读了几页书”,放罢书,便可睡个安慰觉。
共 458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充满沧桑的文章!【寻找故乡的方向】读《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通过对书本和现实以及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作者深深流露出对那个年代的留恋和向往。【泥土就在身边】读《大地上的事情》,通过介绍苇岸对梭罗作品的执着领悟,终于在生命的尽头达到融合……“自然主义”的理念也因为他们的传承,最终得到理解与发扬。【乡村是我们的老家】读陈满意散文集《喜鹊是村庄的标点》,“以小带大,以点带面”。乡村、故乡,是永恒的话题。乡村的记忆,是可以用文字去记忆和传承。【手拙归田园,草木皆有情】读陈冠学《田园之秋》,“手拙归田园、种豆南山下”,想必这种山水田园生活是每个文人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只是这样的情态,只可远观!这篇文章,充满着教育性和人生感悟。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简单生活的向往,对当下浮躁生活的无奈,甚至批判!【:上官风】
1楼文友: 15:55:57 所谓, 尽信书不如无书 ,赞赏作者读书的态度!
灰指甲应该注意什么镇江白癜病医院两岁孩子拉肚子怎么办- 上一篇:藩国五律三首南通滨江公园印象
- 下一篇:藩国菊韵反者道之动赏析
-
杜高犬应该怎么养位置
杜高犬应该怎么养杜高犬应该怎么养杜高犬应该怎么养?首先要从小给杜高犬养成定时定点用餐的习惯,并且从小喂食专业 ;其次要定期带...[详细]
家居图库2022.06.12
-
松狮吃狗粮的好处位置
松狮吃狗粮的好处松狮吃 的好处 17:17:03出处:络点击:2371 导读: 松狮狗狗可以吃的食物有很多...[详细]
家居图库2022.06.12
-
杜高犬太胖了要怎么办位置
杜高犬太胖了,要怎么办杜高犬太胖了,要怎么办 10:05:33出处:络点击:223 导读: 狗狗太胖了怎...[详细]
家居图库2022.06.12
-
杜高犬喜欢护食该怎么办位置
杜高犬喜欢护食该怎么办?杜高犬喜欢护食该怎么办? 10:29:23出处:络点击:44 导读: 狗狗吃饭...[详细]
家居图库2022.06.12
-
杜高犬为什么要剪耳朵位置
杜高犬为什么要剪耳朵-杜高犬为什么要剪耳朵?导读: 杜高为什么要剪耳朵呢?简单来说,杜高要断尾、剪耳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美观,...[详细]
家居图库202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