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八宗祖庭

来源:扬中家居装修网 发布时间:2020-06-15

汉传佛教八宗祖庭,关于净土三大祖庭的介绍

今天,农历腊月初八,传说是佛祖成道之日。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者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王太子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产生至今已有2500多年,在世界三大中,是历史最悠久的。教,为于公元一世纪初所创立,迄今不足2000年;教,为于公元七世纪初所创立,迄今约1300年。

迦毗罗卫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古称北天竺。其国土约长20公里、宽16公里,有10个城邦,约50万人。

无锡灵山大佛1997年新建。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565年。他29岁出家,35岁成道,次年就有了原始的僧团,佛教自此产生。他属于释迦族,故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涅槃于公元前486年,世寿80岁。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逐渐形成三大系:即已传入2000年的汉传佛教(汉语系)传入1400年的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传入1000多年的云南边境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及越南等地)

前两者同属大乘佛教,后者为小乘佛教。

乐山大佛。

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西域僧人来到中原传教,但受到秦始皇的禁止;直至东汉明帝时,佛教才始传播开来。广为传播应于南北朝,至唐代达到鼎盛。而在印度,13世纪初佛教就已消亡。

中国最大的卧佛,位于江西省弋阳县龟峰景区龙门岩,于2002年5月动工,经两年多时间完工。弋阳卧佛山体自然天成,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该卧佛全长416米,最高处达68米,眼睛直径8.6米、嘴巴宽为12.3米、头部长50.5米、大脚趾宽为5米、脚趾厚度为1.2米,系利用山势雕琢而成。自然山体展示着令人震撼的涅槃的艺术神韵,为世界最大的佛祖形象。

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后,经过地方的学习繁衍,又分化成最主要的八宗: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

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

三是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四是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五是禅宗。

六是净土宗又名莲宗。

七是律宗又名南山宗。

八是又名真言宗。

用一偈浅而概之:

密富禅贫方便净,唯实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这八宗追溯历史,都有它的创始人、祖庭;而这八宗祖庭中,有六个所在地都位于西安。

安康博物馆展出资料。

1.三论宗祖庭:户县草堂寺。

草堂寺是佛教的著名古刹,是中国最早、规模最宏大、时间最长的国立译经场,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在佛教译经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草堂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发源地之一,位于陕西户县圭峰山北麓,东临沣水,南临终南山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是确立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堂寺约创建于距今1500多年的东晋末年,原为后秦皇帝姚兴在汉长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遥园朱继梅的梅园已成为鄂东梅花爱好者的最好去处。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草堂寺名。北周时毁,唐宋以后多次重建,今有大殿三间及鸠摩罗什舍利塔等。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的鸠摩罗什,就居住在这里。他是首次大规模地翻译佛经的主持人,共译佛经300多卷,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集结了国内优秀的僧伽人才,培养了大批译经专家,而且弘扬了大乘佛法。中国的翻译事业是从佛经翻译开始,因此鸠摩罗什也是中国第一位翻译大家。

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典佛教中著名的中观三论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

三论宗在唐初盛极一时,并流传到等国。高僧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其信徒将草堂寺视为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

鸠摩罗什(梵语 Kumarajiva )公元 344 —413 年,后秦僧人﹑译经家。父鸠摩炎是印度出身世代为相的贵族高僧,后来龟兹国(新疆库车)与龟兹国王的妹妹结婚,生罗什。罗什7岁随母出家。

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鸠摩罗什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尔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后秦姚兴弘始十五年八月二十日,即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在逍遥园火化。

佛教在两汉之交时传入中国,真正开始翻译佛经是在汉末。但早期翻译的佛经不仅词语不规范,还很难看懂,而且许多重要的佛经没有翻译出来。后秦皇帝请鸠摩罗什专门从事佛经翻译工作。与前人相比,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的优势十分明显。他的梵文水平极高,来自龟兹,到过印度,还懂西域其他的一些语言,在凉州16年学会了汉语,可以说是最佳的翻译人才。

鸠摩罗什塑像摄于西安大唐西市。

2.法相宗祖庭:西安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始建于唐太宗时期,迄今已1360余年。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单人游学西域,经过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到达佛教圣地—天竺印度,又经过十多年在印度的学习,最终携经卷657部、佛像8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并就任刚落成的大慈恩寺首任主持。

大慈恩寺南广场玄奘塑像。

大慈恩寺位于古城西郊,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寺院新建落成时,唐代高僧玄奘受朝庭圣命,为首任上座住持,并在此译经弘法十余年。

玄奘法师在此创立了法相宗,该宗从总体上来说,是因为探究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大慈恩寺南大门。

玄奘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因为玄奘常住大慈恩寺,所以大慈恩寺便是法相宗的祖庭,而法相宗又被称为慈恩宗”

不管在佛教界、还是学术界,玄奘法师在世界上都是公认的著名历史人物,他是中国佛教的一面旗帜。

2015年,到访大慈恩寺的印度莫迪题词说:高僧玄奘通过佛陀的方式,将和平、友爱和奉献精神传播给世界大部分地区。每一个印度人都认为高僧玄奘是一位伟大的修行者。

玄奘由印度取经回国途中,曾两次遭意外散失部分经本后,对带回长安的经卷,倍加爱护。为保护带回的520夹、657部梵本佛经,遂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上书唐高宗李治,建议在慈恩寺的西院,仿照西域的建筑形式,建造慈恩寺塔。为藏经卷和佛像而建塔,是修建大雁塔的真正缘由。

雁塔题名。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大雁塔。

3.天台宗祖庭: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国清寺坐落在浙江天台山南麓,距天台县城约3公里。它既是中国天台宗祖庭,也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1983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该寺风景幽美,山水秀丽。外有古塔(隋塔)迎宾、双涧(北涧、西涧)回澜之胜,周有五峰(灵芝峰、映霞峰、八桂峰、灵禽峰、祥云峰)环抱、层林染翠之美,清幽深邃,风光旖旎。

据天台宗系谱,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为北齐慧文,三祖为慧思,而实际创始人则是陈隋之际的智顗(yi)因智顗常住天台山,故名该宗为天台宗,又因该宗奉《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故也称法华宗。

相传,陈宣宗太建七年(575年)智顗带慧辩等二十余名徒到天台,结茅成庵,遍植松柏,数年之间,规模扩展,竟成街衢。陈宣宗对智顗十分礼敬,为其在天台山上敕建修禅寺智顗在此坐禅修行,前后十年。此后,在陈后主的恳请下,下山到金陵讲经说法。但正值陈末战乱之时,智顗即离开金陵云游,最后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回到天台山。此时,修禅寺已荒废了,智顗发愿要在天台山另建佛刹,但未能如愿。智顗圆寂后,弟子灌顶遵循智顗遗愿,得到晋王杨广的支持,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 开始建寺。寺成,初名天台山寺。大业元年(604年)太子广即位,遵智顗寺若成,国即清,当呼国清寺之,而赐额国清寺

国清寺是在灌顶主持下兴建的,他也是国清寺的第一位住持。灌顶()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到天台山修禅寺拜智顗为师,禀受观法,精心研究,遂为侍者。智顗平生著述,多由他集录成书,是智顗创建天台宗的得力助手。智顗圆寂后,他一方面整理智顗的著述,另一方面修建国清寺,并以国清寺为基地弘传天台法。天台宗是由智顗开创,而后由灌顶继承并发展起来的。

国清寺山门。

寺山门:国清寺坐北向南,而寺门并非常规的南向,而是东向。黄色的南壁墙面书隋代古刹”四个楷体黑字,壁墙东头转弯处才是寺门。斗拱承托歇山顶,檐下横匾是红底金字国清讲寺”楹联为:

古刹著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

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

隋塔:位于寺东南的山坡上。该塔建于1300年前的隋代,故称。塔高59.3米,六面九级,空心,四周砖壁上雕有佛像,栩栩如生,极为精美。

4.华严宗祖庭:长安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西安市南十五公里的少陵原半坡。寺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僧人杜顺在此创立华严宗;其三传弟子法藏深得武则天宠信,被赐号贤首国师四传弟子澄观被尊奉为教授和尚 ,授镇国僧祖清凉国师称号,并主持当时全国佛教法事。因此,华 严寺是唐代地位相当高的一所名寺。

华严寺由初建到以后数百年间,无高大殿堂建筑的记载,而只记有凿原为窟,以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华严寺可以说是黄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

从塔的记载看,这里曾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俨塔、三祖贤首塔、四祖澄观塔。但在清乾隆年间,发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寺内殿宇全被摧毁,仅存两座砖塔。东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禅师塔,四面七层,高约13米;西侧为华严宗四祖澄观清凉国师塔,六面五层,高7米,塔前还有清末《重修华严四禅清凉国师塔记》碑。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刻的《杜顺禅师碑记》碑,已移至西安碑林保存。

华严寺居高临下,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站在华严塔前,可俯视樊川,远望终 南山的云雾,是一处旅游胜地。

杜顺(法顺,557—640年)俗姓杜,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18岁出家,皈依因圣寺珍禅师学习禅观。因圣寺也是一座窟洞寺。杜顺一生中,有不少为人治病、除害行善的事迹,受到当时僧俗的崇敬,这对他传法十分有利。唐太宗慕其盛名,引入内宫隆礼崇敬,后妃、王族、贵臣奉之如生佛。杜顺虽是禅师,但又以华严为业,住静终南山,著《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为华严宗初祖。

不忘初心。

语出《华严经》即《大方广佛华严经》。但《华严经》并没有这样的原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后人对《华严经》的解读。

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不忘初心,就是说不要忘记我们最初的一个志愿、一个想法,那么,后续很多事都好办。

比方夫妻结婚,不要忘记当初你侬我侬谈恋爱的那个最初的感情,白头偕老就没有问题。

生儿育女很是辛苦,但只要不忘记当初希望生儿育女的那一点心,就要心甘情愿地把儿女养育。

当初你立志奋斗,希望创造财富,希望成名成家,当现在已经达到这种志愿,也不要忘记你最初想要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到了现在该怎样为国家、为民众、为社会去做一些奉献。人生若只如初见朋友之道亦是如此。所以,人只要不忘记最初的发心,他就会能增加力量,持之以恒。

星云题不忘初心。

5.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是中国禅宗祖庭和少林功夫发祥地。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传授小乘佛教)而敕建,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遂命名为少林寺

32年后,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嵩山,于五乳峰山洞面壁九年,创立禅宗,少林寺因此也被称为禅宗祖庭。

少林寺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号称“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有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佛第二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536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一苇渡江。

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是天竺国佛教禅宗第27代祖师般若多罗的嫡传弟子。

有一天,达摩问师傅般若多罗:我得法以后,应该到什么地方去传法?”般若多罗回答说:去震旦(中国)”达摩遵照师傅嘱托,东行来到中国。首先在南朝都城金陵晋见了梁武帝萧衍,但两人观点不同,话不投机。于是达摩不辞而别,渡江北上到魏都洛阳去。

走到长江岸边,达摩看到江面宽阔、水深流急,没有船只,正愁着无法渡江,忽然看见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位老婆婆,她身边放着一捆芦苇,达摩便上前施礼,讨了一根芦苇,放到江面,脚踏一苇,飘然过江。

达摩先来到魏都洛阳,不久又来到嵩山少林寺,他一看这里山青水秀,便在五乳峰的山洞中落迹面壁,一坐就是九年。九年功到业成,大乘禅法便传开了。

嵩山塔林,位于少林寺西侧一里许的五乳峰脚下,占地约1.4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塔林。有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自唐贞元七年至清嘉庆八年,原有砖基塔500多座,今存232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3座,明塔139座,清塔10座,当代塔2座,年代不清塔27座,另有残塔和塔基35处。有单层单檐塔、单层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塔等。

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按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激励后来。

6.净土宗祖庭:长安香积寺。

香积寺位于西安市西南约17公里的神禾原,南临滈水,西傍潏水。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圆寂,弟子怀恽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净土宗亦尊善导为祖师,把香积寺奉为祖庭。

香积寺,曾经是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当时的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峥嵘,灵塔挺立,巍峨可观。但在安史之乱时惨遭洗劫,大量文物遭毁和遗失,颇为遗憾;而一些建筑也在和战乱中荡然无存。现在保留的香积寺建筑是解放以后在续洞法师、本昌法师两代人的努力下逐渐完成的。

1956年,香积寺被陕西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著名的诗篇《过香积寺》中描绘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由东晋慧远(334—416)于庐山东林寺创立,专修往生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

净土宗以念诵名号,祈求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而得名。因为随时随地可以诵佛,故十分方便,尤其是对下层民众。白居易曾写道:

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

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

庐山东林寺。

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是净土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奉为净土宗宗祖。

净土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土宗十五祖分别是:

慧远、昙鸾、道绰、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莲池、藕益、截流、省庵、徹悟及印光。

庐山东林大佛。

虎溪三笑。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若过溪,寺后老虎便会吼啸起来。一日,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题亭联云: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此故事在唐代已经流传,反映了当时佛道儒三教融和的趋势。但是,释慧远与陶渊明约略为同时人,而陆修静则晚过百年。所以,三笑之说纯属虚构。

7.律宗祖庭:西安净业寺。

净业寺,位于长安区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上。净业寺始建於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律师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的发祥地。

净业寺所处凤凰山,山形如凤,地脉龙绵,山势奇古高峻,林壑幽深。净业寺踞处山腰,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沣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峰,是净心清修的道场。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十月三日,道宣律师圆寂,葬于坛谷石室。后人因其长期居住终南山,尊称他所弘的《四分律》为“南山宗”亦尊称他为“南山律祖”道宣律师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著名的有大慈、文纲和文刚的弟子道岸、道宗等。后由道宗的再传弟子鉴真,将律学传到,成为律宗祖师。

道宣(596—667)俗姓钱,丹徒(今江苏丹徒)人。自幼聪慧,9岁能作赋,15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先后依止智顗、智首律师钻研律学,历时十年。而后,道宣律师四方参学。武德七年(624年)道宣结庐终南,始居白泉寺、丰德寺,后移居净业寺。此后四十余年,道宣律师除两次出山,被礼请参加玄奘法师在长安弘福寺、西明寺组织的译场外,其余时间均在净业寺潜心禅定,研究律学。

唐乾封二年(667年)道宣在终南山清宫精舍创立戒坛,依其所制得传戒、受戒仪规为诸州沙门二十余人传授具足戒。所著《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成为后世戒坛之模范。

道宣律师以大乘教释《四分律》广弘律学一脉,他的著述中有关《四分律》疏、钞极多,其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繁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含注式戒本疏》被称为“南山三大部”再加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等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律,就是戒律,所谓清规戒律对佛教来说,戒律是修炼之首规。从典籍上说,戒律是经、律、论三藏之一;从教义上说,戒律则是戒、定、慧三学之首。按照佛教的说法,经是佛说的,律是佛制的,而罗汉、菩萨可以造论但不能说经也不能制律所谓金科玉律,惟佛能制南北朝之后,出现不少律学名家,道宣是最著名的一个。

移植于印度的戒律在盛唐时完成了中国化,其标志就是律宗的形成。律宗以研习《四分律》而得名。佛教把戒律当作一种必不可少的修持方法:由戒生定,从定发慧。佛教虽有大小乘之分,显密禅净之别,但均须守持根本戒律,无一例外。

以戒为师至今,我国出家僧徒仍以其建宗律法的行持规则来约束个人言行。

山门即是登山阶梯入口,为石壁瓦脊,翼然向天,典雅而无俗,庄重而含威,是由著名建筑张锦秋设计。门墙和山墙均由精选的蓝田花岗岩石堆砌而成。

“依无上觉”题跋出自赵朴初手笔,字体饱满,笔法遒劲。“净业寺”三字描金匾额为南怀瑾所题。

8.祖庭:西安大兴善寺。

繁华都市藏古寺大兴善寺就在西安小寨的兴善寺西街。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265—289)距今1700余年,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

隋文帝开皇年间扩建西安城为大兴城,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兴”二字,取坊名“善”字,赐名大兴善寺至今他说完全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的留守儿童。

唐玄宗开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印度密教僧人“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中国传教,在大兴善寺翻译密籍500余部,在此修习传授形成。大兴善寺成为长安三大译场之一,也成为中国佛教圣地。

唐初,传入地区,发展成为藏密

在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即是了。武侠小说里,凡出身的一般都身怀绝世武功。看电视剧《济公》每当他施法术的时候,都会念嗡嘛呢叭咪哞”的咒语。其实这就是藏传佛教最流行的六字真言”咒语。

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 ,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

以修习身、口、意三密相应,以真言、手印和仪规等方式成就佛道。所以念咒语也是修持的重要手段。咒语实际是种提示,是在用一种特殊的秘密信息传达心中的愿望。它是传递信息给菩萨的密码。

之所以密不仅仅是因为修法秘密,赖以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而更主要是由于层次和知见上,更为直接,更为一针见血。

密藏宗风碑。

的修行方法(简称密法)虽然在得以保留完整,并广为流传,但在汉地却如凤毛麟角,甚至被人误解。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的兴起,随着藏密气功的概念,被人所知,但是大多数人对这种佛教古老的修行方法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功法的一般概念上,一知半解。

大雄宝殿。

是中国最后一个形成的全国性佛教宗派,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主要是在唐代兴盛弘传,故称唐密空海法师入唐将带入,称之为东密除此,还有藏密藏密实际上是唐密的继续。

2015.5.印度莫迪到访大兴善寺。

佛教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空字,性空即佛。

人性本空,是至明之理。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由空而显。究其本源,皆为空无。真性本空,乃是彻悟天地的理性思维,是参禅悟己的思维起点,人生的任何苦恼都是通过悟空而解脱。所以悟空是解脱苦恼的理论根据,是直指人心的参悟方法。

不知空无,就不懂佛。

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

佛教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修炼制度:首先是严格的出家受戒,其次是崇尚俭朴的生活,再次是严格持戒修行,最后是严格的修行等级。

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称谓:在家修行的男称居士,女称女居士;出家受十戒的,男称沙弥,女称沙弥尼;出家受具足戒的,男称比丘,女称比丘尼;能够堪为人师,身为表率,破疑除惑,方可尊称和尚(藏传佛教的与和尚的意义相同)能够通解佛法,方可尊称法师。

法师是一种学位,其中精通经藏称之经师,精通律藏称之律师,精通论藏称之论师,三者皆通称三藏法师(如唐代的玄奘)

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

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

文殊菩萨为大智的化身。

佛乃觉也。佛法就是让人体悟己心的方法。

佛教的使命是使人们摆脱世间的苦难,摆脱心灵的困惑和烦恼。人们困惑和烦恼的原因是,在本能的支配下总在追求肉体和精神上的享受,在贪婪无厌的追求中陷入烦恼和苦难。若想摆脱这一切,必须静心思考,了断因果。为此就得修行,以求达到心静如水,一波不起,定力如山,触事无心。这种境界,就叫涅槃寂静。

峨眉山—菩萨的道场。

佛教宗旨,正如鸟窠题给白居易的一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菩萨为大行的化身。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两千年来,佛教在与中华民族固有的思想文化相撞击、交融、演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中国化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命运多舛。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但是,由于佛教自身的某些弊端,比如过度出家导致国家兵源枯竭、劳役受损,修寺造塔耗费巨额资财,迷信活动大肆流行,不事生产增加民众负担等等,从而引发深刻的社会危机。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四次由封建帝王发动的禁止佛教事件。这四位帝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又称三武一宗”法难。在灭佛劫难中,寺毁人散,大部分佛教宗派灭绝,独有倡导农禅并重”自给自足的禅宗兴盛天下。其他各宗各派则改换门庭,参禅为务。从唐至今,佛门多出禅门。

普陀山—菩萨的道场。

天下名山僧占多。

佛门本清静之地。僧众们寻觅一山深林密处,出世修行,本应与世无争,四大皆空”但其实佛门也是一片江湖”当年六祖慧能在得到衣钵袈裟之后,几乎命若悬丝,追杀达17年之久。而如今,博人眼球的佛门屡屡爆红。前几年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身陷索贿、私生子风波,争议不断。接着,延参法师突成红”绳命是入此地井猜,人生是多么地回晃”沧州方言的风靡全国,此后隔三差五就在荧屏现身。近年又飘红”的北京龙泉寺,披着袈裟的一群博士硕士、IT精英,把高科技、机器人、动漫,摆弄得风生水起,弘扬佛法也与时俱进。难道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业绩”吗?

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教,又将在新世纪中,如何自度度人,自觉觉他呢?

菩萨为大悲的化身。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既然名山大川多古刹名寺,便引来世人朝拜。近二三十年来,在政府助推下的旅游大潮中,一到年节假日,数百上千万的旅游大军浩浩荡荡踏破各地庙门。懂的、不懂的、装懂的,一股脑儿地进庙门便烧香,见菩萨就磕头烧香就是烧钱,磕头只是自慰。这盛况空前的利益,反过来又推动了耗费巨资建庙造像的风潮。各地的佛像接二连三地拔地而起,一个比一个攀比高大。这不禁令人遐想:难道历史又在走向另一个轮回?

在信仰缺失的当下,佛教与民众,又将何去何从?

九华山—王菩萨的道场。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中,有一个现象引人深思: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却在13世纪初,在印度教的围剿下,消亡于诞生它的本土。这应是佛祖所料未及的罢。

为什么呢?。

无独有偶,世界范围内,一些、信仰、思想、主义,在产生它的本土销声匿迹,反而在异国他乡绵延不绝。比如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从而继承了衣钵,延续了血脉,至今依然滋润。佛祖有灵,当含笑天国。

难得真的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

王菩萨为大愿的化身。

我佛慈悲,南无!

2017.1.5.于枣香居。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祖庭

佛教祖庭,是指佛教宗派祖师常住、弘法或归葬的寺院。"伊存授经"佛法初传中土后,到隋唐以前,汉传佛教在教义仪轨等方面一直依附于印度佛教,和本土文化的代表儒教、道教发生过严重冲突,导致北魏、北周两次灭佛运动。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终于完成了汉化进程,其标志就是分宗别派,从此汉传佛教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汉传佛教在隋唐时期共形成了八大宗派和一大教派,即: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法相宗(又名瑜伽宗);天台宗;华严宗(又名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佛法本是一味,由于接受者的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见解因人而异,从而产生了不同流派。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除此之外,还有在当时影响重大,但未曾续传下来的派别三阶教。

南充治疗白癜风方法
河北治疗白癜风方法
母乳性性黄疸症状及表现
相关推荐
杜高犬怎么训练不要乱叫位置

杜高犬怎么训练不要乱叫杜高犬怎么训练不要乱叫 15:33:21出处:络点击:322 导读: 怎么训练狗狗...[详细]

设计动态2022.06.12
杜高犬得了皮肤病要怎么办位置

杜高犬得了皮肤病要怎么办杜高犬得了皮肤病要怎么办 15:25:46出处:络点击:396 导读: 狗狗跟人...[详细]

设计动态2022.06.12
松狮听话吗位置

松狮听话吗松狮听话吗 14:09:21出处:络点击:4343 导读: 恐怕在所有的犬种里面,松狮是最有个...[详细]

设计动态2022.06.12
杜高犬好养吗智商怎么样位置

杜高犬好养吗?智商怎么样?杜高犬好养吗?智商怎么样? 16:51:29by 蜜蜜儿杜高犬好养吗?智商怎么样?杜高犬属于烈性犬只,又称为斗...[详细]

设计动态2022.06.12
杜高犬在城市做伴侣犬好养么位置

杜高犬在城市做伴侣犬好养么杜高犬在城市做伴侣犬好养么导读: 杜高犬是阿根廷第一个本地的纯种犬,需要较早地与其它动物接触, 和...[详细]

设计动态2022.06.12
杜高犬为什么要剪耳朵给杜高修耳朵要多少钱位置

杜高犬为什么要剪耳朵?给杜高修耳朵要多少钱? 09:51 来源:络 作者:络 剪...[详细]

设计动态202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