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苇亚洲腹地我们的精神地理节能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片土地上的精神地理由那片土地上的人来呈现,精神地理是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呼应的概念,却是超越并提升二者的。
诗人沈苇
这个讲座与我生活了20多年的新疆有关,也与我新近出版的《新疆词典》《新疆诗章》有关,但今天不是为这两本本书做广告。“亚洲腹地”是指新疆,地球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称塔里木盆地为“亚洲腹地”,而美国地理学家埃尔斯沃斯·亨廷顿在《亚洲的脉搏》一书中给了它另外一个命名——“亚洲心脏”,塔里木河就成了亚洲的心跳和脉搏。我们知道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说,那么,精神地理呢?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精神地理?写作者需要怎样的精神地理?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片土地上的精神地理由那片土地上的人来呈现,精神地理是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呼应的概念,却是超越并提升二者的。我们对自然、地貌、风光、风土等关注多,对人,对现实的人、此在的人,人的命运、人的挣扎、人的悲剧等,关注少。也就是说,我们常常只留意、只看到一个地方风情和风景的表象,看不到人的内心。
所以,我理解的“精神地理”,既是一种地理气象,更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人和地理融合后的一种气质与个性。精神地理无疑与地方性、地域性、边缘与边疆等概念有关,也与现代性、当代性、时代性有关。精神地理由地域的人来呈现,也由每一个写作者来创造。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创造了俄罗斯的精神地理,“爆炸文学”创造了拉丁美洲的精神地理,东欧文学创造了“第二个欧洲”的精神地理……换言之,精神地理就是一种与地域有关并超越地域的文学精神。
我对自己 0多年写作生涯的评价是:失败的小说写作,持续的诗歌创作,还可能是一个额外的散文家。此话如何理解?
我在浙江师范大学读书时,写了四年小说,到大四,突然发现自己不擅长讲故事,小说写得很失败,然后改写诗歌。从诗歌转向小说的人很多,但从小说转向诗歌的十分罕见,英国小说家哈代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写《德伯家的苔丝》的那个哈代,晚年成为一个大诗人。大学毕业后不久,我在1988年去了新疆,四天三夜的火车。到了新疆,觉得不写诗就有点白来了。群山草原、戈壁沙漠,缺少故事、细节、传奇,却有抒情资源。新疆的荒凉和灿烂,本身就是诗的直喻,一种启示录式的背景。所谓额外的散文家,因我写散文,是诗歌之外的额外收获,写了十年的《新疆词典》就是。我写了一些诗评,为新疆多民族文学写了许多评论。还写了十来个舞台艺术剧本,演成的只有歌舞诗《阿嘎加依》和《刀郎》,其中《阿嘎加依》还是全国三十台舞台艺术精品,别的,都变成抽屉文学了。
一个不太会讲故事的人,今天首先要讲几个小故事。这个讲座分四个部分:《四个故事》《新疆,一个被误读和遮蔽的地方》《 新疆词典 新疆诗章 和亚洲腹地的精神地理》《颂扬苦闷与扞卫热情》。
四个故事
维吾尔阿希克的故事。阿希克,翻译过来就是“痴迷者”的意思——对真主和爱情双重痴迷的人。这是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游走群体,手摇萨巴依(一种乐器),乞讨,歌唱,修行,有点像苏菲、游方僧。我曾去过喀什附近的协合力村做田野调查,那个村里阿希克很多,还有割礼师傅和卖草药的,三个游走群体,都是游走天下的人,男人一成年就得离开村子,这是由于村里土地少造成的。这里讲的是住在喀什吐曼河边麻扎(墓地)里的两位阿希克。他们是好朋友,约定白天乞讨回来的食物,晚上到了墓地要一起分享。那天,一位阿希克向东去了,另一位向西去了。向东去的阿克希讨得一个馕饼回到墓地,但久等另一位阿希克不见回来,实在饿得不行,就把馕偷偷吃了。等那位阿希克空手而归时,这位阿克希撒了谎,说自己也没讨到食物。两人便睡了。半夜里,偷吃了馕的阿希克十分不安,难于入睡,当听到他的朋友、另一位阿希克在梦里喊饿、叫苦,便悄悄起身,跳进吐曼河自杀了。
哈萨克牧民的故事。哈萨克是一个跨国民族,哈萨克斯坦有1700多万,新疆有150万左右,他们生活的牧村叫阿吾勒。话说北疆一牧村的哈萨克人从未去过北京,有一位牧民,儿子考上了北京一大学,终于陪着去了趟首都。等他回来,就成了全村的节日,如同英雄凯旋归来,大家围着他,问这问那,北京怎么样啊?北京好吗?天安门是啥样子的啊?这位牧民说,北京到处是高楼大厦,汽车多得很,像拥挤的羊群,雾霾天里分不清东南西北。说到后来,他轻叹了口气,说,北京好,太好得很,但可惜啊,对我们这个地方来说,它太偏僻了。我很佩服这个牧民,觉得他非但幽默,而且很牛逼,牛逼得不行。
兵团人的故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功勋卓着,现有人口近 00万,主要是汉族。早期开发者很苦,住地窝子,在戈壁滩上开荒、种地、筑城,强体力劳动,许多人学会了边走路边睡觉,掉到坑里爬起来,继续边走路边睡觉所以感觉手绘地图也就是把一个区域内的风景按同一个视角和透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百万盲流走西口、进疆、讨活命,他们唱一首歌谣:“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爷到乌鲁木。”我的故事讲的是“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礼,他是湖南人,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拉扯他长大,他后来支边到新疆兵团农场,三十多年只回过老家一次,见过母亲一面。后来他得了癌症,临终前想到这一点,我们的棉花专家一直在哭,用最后的力气哭,在哭泣中死去。
瑞典修女的故事。瑞典和新疆、和中亚的缘分,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编年史中的一个误会,书中说“瑞典人来自喀什噶尔”,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极大地激发了瑞典人对新疆的兴趣。1894年,瑞典中亚传教团将总部从高加索迁到了喀什噶尔,也就是喀什,团长是豪格伯格。后来来了一批瑞典探险家,最着名的是发现楼兰的斯文·赫定和发现小河遗址的贝格曼。洛维莎·恩娃尔(1865—19 5)是豪格伯格传教团成员之一,一位女传教士,191 年到新疆,曾在库车、沙雅等地传教22年,但她在穆斯林地区传不动基督教,后来变成了一名“赤脚医生”,背一个药箱,东奔西走,为穆斯林看病,维吾尔人很喜欢她,把她视为自己人。现在库车、沙雅那边的老人还记得她,称她为“圣母玛利亚”,她住过的老房子不在了,种的树还在。70岁那年,19 5年秋天,她感觉到自己快要死了,觉得自己死在新疆,死在异族中间有一种恐惧感,就逃离新疆,骑马翻过天山到了塔什干,从塔什干坐火车到莫斯科,准备从莫斯科到瑞典去,后来就死在塔什干到莫斯科的火车上,葬在俄罗斯着名的新圣女公墓,就在王明墓旁边。这位修女的故事很打动我,我为她写过一首诗《无名修女传》,如能为她写个电影剧本,基督教修女,穆斯林民众,佛教背景(龟兹千佛洞),可以融合三大宗教,拍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最好由中瑞合拍。
这四个故事讲的是新疆这片土地上的人,或者曾在新疆客居过的人,而不只是美丽的风景、浓郁的风情或者某种天方夜谭般的想象与神奇。第一个阿希克的故事,讲的是信誉、良心、内疚和羞耻感。第二个哈萨克牧民的故事,牧民朴素而幽默的表达,是对“边缘—中心论”的一次颠覆,使人想起以色列小说家阿摩司·奥兹的一句话:“你身在哪儿,哪儿就是世界中心。”看来,放羊人和放牧文字的人,是异曲同工的兄弟。第三个“长绒棉之父”的故事,讲的是故乡与亲情、思乡与还乡,移民失去第一故乡。第四个瑞典修女的故事,讲的是热爱与融入、隔阂与逃离。这位修女一方面融入了新疆,在异乡建设故乡,但她的“上帝之国”没建起来,心里面无疑交织着一种巨大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我对新疆的体验也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呆了二十七年,感到自己已融入这个地方,变成了他乡的本土主义者了。但另一方面,心里面还是有非常大的困扰、困惑,亲近感和陌生感同在,可能这种困扰就是继续写作的一个动力吧。
这些故事里有人,有人的状态、人的言行、人的命运,是“人类新疆”、“另一个新疆”,构成一种多民族融汇的“精神地理”。在新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人,而不是这个民族那个民族的。所以,现在的文学,首要一点是学会以人的方式说话,而仅仅是以民族的方式。民族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学是人学,而不是民族学、地理学或别的什么学。如果文学不是“人学”,“世界文学”这个概念也不会存在。因此,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和汉族的民族主义,是同样需要警惕的。
新疆,一个被误读和遮蔽的地方
7·5之后,新疆正处于一个艰难时期。国家历来有塞防、海防之说。现在的塞防就是治疆。治疆难,但更大的艰难在人的内心。现实的情况是,新疆被误读、被遮蔽。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新疆已被风情主义和风景主义遮蔽了。首先,新疆的自我表述出了问题,没有把自己表达好。以前用“魅力新疆”,我到上一查,全国从省区、地市到县市、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有三百多个魅力地方,等于什么都没说。7·5后用了“最美的是我们新疆”,明知发生了悲剧、惨剧,还这样去表述,是打肿脸充胖子,起不到好效果,世上哪有什么地方是“最美”的。现在用“大美新疆”,好是好,却早被青海抢走了。而旅游者作为外来者对新疆的描述,不外乎歌舞之乡啊,瓜果之乡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啊,边疆处处赛江南啊,等等,都是印象式的,只触及了新疆的一点皮毛。所以有人说得好,“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尤其要到别人可能还没活腻的边疆、边地去,因为那里好玩啊。我们现在有了点钱,进入了“全民旅游”时代,可以无限地消费远方了。还有历史的原因,从从前的荒远之地,到上个世纪初发现楼兰后的西部探险热,再到新世纪以来中国最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新疆正在经历一个被审美化、被消费化的过程。它是一个被“看”的对象,这个被观赏的对象,它的主体性并未足够显现。我现在在使用“西部”、“西部文学”、“西部诗人”等概念时,都为它们打上了引号,目的是解构它们,然后,才能建构。我不承认自己是“西部诗人”,只是一个此时此刻生活在西部的诗人,我也不想写出范式化的“西部诗”,只想写出几首好诗、或者几行好诗。这就涉及到了写作的问题,目前大量的人文地理写作(我指的是那种寄生性写作),包括我们的宣传方式,常常在加剧这种遮蔽。需要一问:我们的文学,触及了这片土地的真实与真相了吗?我的《安魂曲》是触及到了一点,但只是以诗的方式,还远远不够。
7·5之后内地人对新疆有误读和偏见。7·5后一个月,我去西宁参加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遇到北京一着名诗人,名字我不说了,一见我的面,故作惊讶:啊,沈苇,你还活着?他的反应很真实,我不生气,因为在他眼里,在许多人眼里,新疆人应该都死光了,至少是乌鲁木齐人都死光了。出了暴恐事件,就认为每一个新疆人都有暴恐嫌疑,这也是认知上的偏见和荒谬。现在我去内地,常遇到有人问我新疆安不安全的问题。我告诉他们,新疆的安全程度,类似坐飞机,可能你连续坐几十年、几百年都没问题,但说掉下来就掉下来了。飞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所以我要告诉大家,新疆是安全的。但飞机要掉下来,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是天灾人祸,不可抗拒。新疆正处于一个异常艰难的时期,新疆问题已是一个心理问题。人民的内心得不到善待、安妥、告慰,边疆将永无宁日。内地人对新疆缺乏了解和理解,存在误读、误会,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新疆视为“麻烦”的同义词,情感上加以紧急删除;二是暴恐事件频发,日常性被遮蔽,“暴力的唯一性”被放大了。7·5那年我去过以色列,去之前有些嘀咕,安不安全啊,那里可有人弹啊。到了以色列,看到的是一片和平景象。在耶稣出生的村庄拿撒勒,一位希伯来诗人举办朗诵会,一位巴勒斯坦老奶奶带一对双胞胎孙女来参加。在特拉维夫,有人告诉我,五年共发生过两起人弹。我一听,不可能吧,感到经常在发生,至少几个月发生一起吧。这是我们从外部来看、来猜测的,和现代传媒,把“暴力的唯一性”放大了,真实的“日常性”、文学能够描述的“日常性”,我们却看不到。现在,新疆与内地之间有隔阂尤其是你的优势很大程度的来源于英雄的前期优势,有相互的不了解,新疆人和内地人经常在上吵架、对骂。没有告慰,没有感同身受,没有一体同悲,这造成了新疆的“孤独”。许多人已不敢去新疆了,我觉得大可不必。想想看,五十多个民族、两千多万民众还在那里生活,在那里吃饭睡觉、上班工作、种地放羊、谈情说爱、生儿育女……这种日常性更为真实,是不可颠覆的。这种不可颠覆,就像天山、昆仑不可颠覆一样。请问,谁能颠覆天山、昆仑?
新疆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泛敏感化”。1990年代,我在《新疆政协报》当,报纸要改名,提出过《天山时报》《昆仑时报》《中亚时报》等。大家觉得,天山、昆仑太老套了,《中亚时报》不错,准备要用,但马上有人说,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像“东突斯坦”的机关报。问题就严重了,就用不成了,后来就用了《亚洲中心时报》,还是我取的报名。饮食,最能代表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可以说是最民族团结的,但也有点敏感化了。7·5刚过那几年,有的汉族人拒绝吃维族人的馕,即使没有狭隘民族意识的人,也会拒绝一段时间。当汉族人不去维族人开的清真馆子,回族馆子就受益了,生意变得异常火爆。在某些穆斯林那边,还有一个“泛清真化”问题,食物,水、服饰、日常用具等,都要看看是不是清真的。我的7·5组诗《安魂曲》中有一首《馕》,写到了馕是如何变得“敏感化”的:
买馕的人买回两个馕/走到家属院门口/被传达室老大爷臭骂一顿
买馕的人与卖馕的人四目躲闪/手脚慌乱,像是做了一笔/见不得人的生意
现在,买馕的人/站在威严的传达室老大爷面前/低着头,像做了错事的孩子/接受一位长辈劈头盖脸的臭骂
他满脸羞愧,抱着两个无辜的馕/恨不得立马钻到地下
“泛敏感化”造成了民族隔绝,造成了乌鲁木齐的南城北城(耶路撒冷化),造成了大量汉人特别是流动人口的撤离,南疆撤离的更多。当民族与民族之间丧失对话和交流的时候,剩下的只有冷漠、躲闪、隔阂,到严重的时候,就成为爱德华·萨义德批评过以巴的“互为人质”、“互为地狱”。我们现在讲“一带一路”,将丝绸之路这一“地理神话”转化为“国家叙事”,是宏伟的战略构想,代表了一种新思维、新视野。但是当一只馕、一个名字、甚至一条路都变得异常敏感和意识形态化了的时候,对话和交流就受到了梗阻。“脱敏”问题不解决,陷入进一步的“泛敏感化”,“一带一路”在新疆就会遇到最大障碍。这是个大问题。现在,尽管有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新疆的情况仍不容乐观。新疆问题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它已变成一个悖论,呈现出开放时代的“密闭”和“孤独”,存在太多的“人为边境”。
写作需要突破这种“泛敏感化”,这种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写作者仅仅体验自我是不够的,还要体验他人;仅仅体验同族的情感是不够的,还要体验异族之心。今年我写了一组《鸟市诗》(“鸟市”是乌鲁木齐的戏称和别称),其中有一首《寒冷融化内心的冰雪》:
黄昏的二道桥格外阴郁/从车站到大巴扎的路格外漫长/穿过异族人群,我赶赴/一位异族朋友的晚宴/“异族”这个词是谁发明的?/至少不是鸟市的新辞藻、新花样/似乎也不是格鲁吉亚屠夫的专利/但当他说到“民族团结”时/同时从牙缝蹦出“互为异族”/想到今晚异族朋友也会喝醉/一边落泪一边弹琴、唱歌/想到世上异族像我同族/一样的奔忙生计/一样的牢骚满腹/一样的孤单寂寞/一样的生老病死/我在内心捂热“异族”一词/并把它轻轻挪开、放下/希望它滚得越远越好/是的,只要绝望还没把我击垮/寒冷,有时也能融化/内心的冰雪
这是现实层面上的新疆,当然还有自然、历史、文化、文明等层面上的。关于新疆,我有过几个表述,譬如“一席自然的、风情的、文明的盛宴”(《新疆盛宴》),“美的自治区”,“以天山为书脊打开的一册经典”,“启示录式的背景”,“大地的原典和心经”……我一直在修正自己的表达,这与认知的变化和深入有关。“新疆表达”对每一个写作者来说,就是一种个人表达。
汉语的象形很有意思,我觉得“畺”和“疆”是为新疆专造的:三山两盆,持弓守土。何为新疆?新疆是西:西域、西极、西陲、西部、西疆。对于中国古人来说,西是天边的事情、远方的事情。而对于佛教徒,西是西方极乐世界,是天上的事情。《易经》上说:西从金、从泽,金生水,水生木,木生土……这个土就是我们珍贵的疆土。《易经》上还说,西从秋、从羊、从口,分别指的是西部的肃杀性、游牧与漂泊、以及歌咏般的感性色彩。下面是我去年写的短诗《疆》:
1.住在弓上/住在土里/住在高山和盆地//大隐隐于疆
2.持弓守土者/身旁的/疆/丢盔卸甲者/天边的/畺
.弓上的月光/土里的流亡/三山两盆的雪和沙//斯人嘘叹/恰在咫尺天涯
藤黄健骨丸一个疗程的复方鳖甲软肝片多少钱
肚子疼用丁桂儿脐贴还是妈咪爱
- 上一篇:rrcv3bsx节能
- 下一篇:射手座的适配星座节能
-
杜高犬怎么训练杜高犬训练方法位置
杜高犬怎么训练?杜高犬训练方法杜高犬怎么训练?杜高犬训练方法杜高犬是一种比较凶猛的狗狗,因为最初它是养殖在国外的斗牛场的...[详细]
装修攻略2022.06.12
-
杜高犬怎么养一步一步来位置
杜高犬怎么养?一步一步来杜高犬怎么养?一步一步来杜高犬来自于阿根廷,是一名很好的猎手,很受人们的喜欢。下面就来告诉你,要...[详细]
装修攻略2022.06.12
-
松狮吃什么狗粮好以及松狮狗粮的挑选办法位置
松狮吃什么狗粮好以及松狮狗粮的挑选办法松狮吃什么 好以及松狮 的挑选办法 松狮是很温顺的犬,犬的健康和成长跟平时的饮食是有...[详细]
装修攻略2022.06.12
-
杜高犬多大才可以繁殖如何把握杜高犬发情最位置
杜高犬多大才可以繁殖?如何把握杜高犬发情最佳交配时间?杜高犬多大才可以繁殖?如何把握杜高犬发情最佳交配时间?杜高犬,起初...[详细]
装修攻略2022.06.12
-
杜高犬为什么要裁耳位置
杜高犬为什么要裁耳杜高犬为什么要裁耳 18:08:30出处:络点击:18618 导读: 由于杜高犬的耳...[详细]
装修攻略2022.06.12